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始建于1911年,是浙江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院系之一、中国最早从事机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中国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之一,获评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百又十载的办学历程中,培养出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院士等13名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先进人物,以及两万余名社会各界优秀人才。建成了一支以路甬祥院士为学科学术领导人,谭建荣院士、杨华勇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拥有我国首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首批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首批机械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首批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下设9个研究所: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研究所、精密工程与微纳技术研究所、机电控制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流体动力与智能控制研究所、设计工程研究所、制造技术及装备自动化研究所、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工业工程研究所、机械设计研究所。有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二级学科授权博士点和授权硕士点,机械工程1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专业于2006年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内首批通过认证的专业之一,并于2013年通过第二轮认证。通过专业认证的专业,其教学质量及课程将被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协议国家的高校直接认可。
学院现有教职工205人,其中专任教师113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17人。在读学生近2000人,其中:博士生500余人、硕士生700余人、本科生800余人。
学院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共建)、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电液系统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机电液高端装备及先进制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智能装备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智能运维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参与))、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电液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牵头)、设计工程及数字孪生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技术创新中心(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参与))。同时建有5个国家级教学与实践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工程图学教学基地、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工程训练实验教学中心、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机电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与电气学院共建)。近五年,年均科研经费在3亿元以上,人均超330万元,居于浙江大学首位,全国高校前列。
以创办国际一流机械学院为奋斗目标,通过国际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努力把学院发展成为师资水平高、办学实力强,科学研究水平、学生培养质量和产学研综合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学院。坚持“以本为本”,重视本科生国际化培养,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美国西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国巴黎高科(ENSTA PARIS TECH)合作开展“3+2”、“4+1”、“3+1+1”、“3+3”等类型的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田纳西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展暑期课程项目,与麻省理工、康奈尔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德国德累斯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开展暑期交流项目。坚持科教协同,与英国牛津大学开展生物器官3D打印联合实验室。以建设国际一流机械工程学科为目标,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美国西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法国巴黎高科等合作开展多类型的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合作开展“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全方位提升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模式。
今天的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领导者,立足中国大地,服务与奉献社会,为全面建设好世界一流的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