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同期活动之一——新工科创新发展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论坛围绕“新工科下产教研深度融合的教师教学发展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深化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傅强出席论坛并致辞。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等专家作报告。论坛由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居冰峰主持。
李家俊致辞
李家俊指出,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和组织下,新工科改革和创新发展在全国高校凝聚了共识,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举办这一次“新工科创新发展论坛”正当其时。我们要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更多更高质量和水平的工程科学技术人才。要更加注重总结改革成效和经验,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更加重视在人才培养上和企业的合作,用好校内科研平台和多学科跨学科优势资源;更加重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新工科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傅强致辞
傅强表示,浙江大学作为工科优势高校组的牵头单位,多年来在深入推进学科交叉和专业改革、着力打造“工程教育贯通体”、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新工科内涵建设方面持续深耕。今后,浙江大学将继续秉持“求是创新”的精神,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与各界合作,共同探索新工科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吴汉明作专题报告
吴汉明作题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产业介绍”的报告。他指出,发展集成电路要厘清我国的独特优势,用时间换空间,坚持智能制造、工业芯片、先进封装、放大规模产业发展四大方向,建立校际联合CIMEC(支持教育、科技、人才)。
管海兵作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管海兵作题为“培养善用计算解决本学科问题的大学生”的报告。他认为,实施以课程为粒度的按需定制计算知识传授、研制大型云计算平台支撑大学生的计算实践能力,是实现培养各专业大学生运用计算解决本领域问题的重要路径。
孙涛作主旨报告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孙涛作题为“机械大类新工科建设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围绕培养路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天津大学机械大类新工科人才培养“121”方案,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做好价值引领,全面推进新工科项目式课程建设。
陆国栋作主旨报告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作题为“新时代高校教学发展形态”的报告。他从本科院校教学发展形态、高职院校教学发展形态、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发展现状三方面出发,分析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的研究,进一步推动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
李双寿作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作题为“新时代新业态新工科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创建”的报告。他指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教学平台,要做到三点:一是教学理念与目标转型,二是教学内容与模式转型,三是教学平台与环境转型。希望未来在保持工程训练融合边界的平衡下,做好跨学科交叉。
熊宏齐作主旨报告
东南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熊宏齐作题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持续提升建设”的报告。他以实验教学内容的重构更新、引入前沿为切入点,将“四有”好教师要求落实到改革与实验设计中,强化学科交叉前沿实验项目载体建设质量,推进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化标准化建设,推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王玲作主旨报告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助理王玲作题为“智能制造工程师贯通式培养模式”的报告。她介绍了智能制造工程师标准编制,分析了智能制造专业认证与工程师评价的衔接,并围绕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路径、智能制造工程师培养资源建设及高校试点案例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实施现状。
钟秦作主旨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钟秦作题为“数字化背景下化工专业建设”的报告。他认为,数字化背景下的专业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构建面向数字化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希望通过教学资源的融合,让学生实现真正自由自主的学习。
刘振宇作主旨报告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振宇作题为“机械工程新工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表示,学院在科教、产教、科艺“三融合”的资源整合,知识、实践、研究“三融通”的能力培养,以及学生发展、科研、实践“三自主”的创新实践平台方面,都做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提升了学生跨领域交叉创新能力。
本次论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廖波,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韩振宇,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裴佳良,以及来自全国高校的相关领导、嘉宾、教师代表,浙江大学有关部门、院系领导等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此次论坛的举办为进一步推动产教研融合贡献了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对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有着重要意义。
(文章内容参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