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有太多的故事发生在南京这片土地上,南京这座城市注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大批革命遗址文物。历史不是包袱,相反南京市政府围绕保护革命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着力将其打造成为“革命文化名城”。如今,作为“鲁苏皖红色基地区域”和“南京—镇江—句容—常熟”红色精品路线的重要城市,南京以其众多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志士仁人前来参观缅怀。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机械系学子也自发组队参加寒假社会实践前往南京。
一
1946年5月3日,周恩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到南京,代表团南京办事处进驻梅园新村17号、30号和35号。为争取和平,揭露国民党的内战方针,并尽可能推迟全国性内战爆发,代表团就中原内战、东北停战、国民大会等问题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反复斗争,推迟了中原内战爆发时间,为中原部队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谈判期间,中共作出多次让步,终因国民党坚持无理要求而使谈判陷入僵局。11月15日,“国大”开幕,谈判由此破裂。在宁的10个月时间里,中共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推动国统区党的工作和爱国主义运动,开辟了人民革命的第二战场,加速革命新高潮的到来,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注:梅园新村派发调查问卷
12月26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南京梅园新村。梅园新村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建筑风格,清一色的青砖小楼。梅园新村纪念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楼展厅为“梅园风云”部分,以记述历史事件为主;二楼展厅为“梅园风范”部分,以展示革命文物为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市纪委和玄武区委依托梅园新村纪念馆积极举办“勤廉周恩来”主题展,打造“心廉心”勤廉网,不断扩大周恩来精神在新时期的影响力。参观期间,实践团所有成员不光对革命前辈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倍加钦佩,同时也为开国总理优秀的品质所感动。
二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孙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位于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全局呈“警钟形”图案,寓“使天下皆达道”之义。环绕中山陵的主题建筑,还有一系列的纪念性建筑,如音乐台、航空烈士公墓等。

图注:中山陵前合影
入口处有一巨大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字。从牌坊开始拾级而上,直到祭堂,需要爬上392级台阶,象征着当时中国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祭堂有三个拱门,上书中山先生所创导的“民族”、“民权”和“民生”。一路走来,队员们都在追忆中山先生的往事,细细品味民国的那些故事。半天的时间里,仿佛穿越到了大半个世纪以前,看到了无数革命先烈为实现民族富强、抵抗外族侵略做出的巨大牺牲。
三
雨花台,解放前是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各界爱国志士的刑场,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近10万革命先烈在这里捐躯赴难。雨花台烈士陵园,就是为了纪念这些革命先烈们而建造的,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作为建国后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党的光荣传统,一直是广大党员干部、各界群众和青少年凭吊先烈忠魂、继承先烈遗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注:雨花台宣誓
12月27日上午,实践团早早地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从南门进入雨花台,沿着中轴线一直往北走。首先经过忠魂亭,忠魂亭是由南京市30万共产党员交纳特殊党费所建。该建筑由"忠魂亭"、"忠魂广场"、《思源曲》水池、《忠魂颂》浮雕四部分组成,表达了英烈威武不屈、悲壮卓绝的历史风采。然后参观了烈士纪念馆,宽敞明亮的展厅内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为主线,串联各时期重要事件,以烈士牺牲时间先后为顺序,共陈列了127位牺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区的革命烈士的文物史料。“雨花台烈士平均年龄30岁,袁咨桐烈士是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不禁让我们想到我们自己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使命。接着我们通过了纪念桥和烈士纪念碑广场,来到了烈士雕塑群像,整座塑像由大小不等的179块花岗石雕塑而成,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工作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学生和报童等九位不同形象的烈士英勇就义前不屈的光辉形象。在雕塑下,我们紧紧地排在一起,举起右臂,握紧拳头,面对烈士忠魂,面对血染的雨花石,重温入党誓言。我们大声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四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纪念馆共分为外景展区、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个部分。外景展区有立雕、浮雕、标志碑、纪念碑、诗碑、赎罪碑、枯树、断垣残壁、遇难者名单墙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和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建筑风格。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内,陈列着建馆时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这是侵华日军大屠杀的铁证。呈墓穴形状且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内,陈列着1000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采用了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电影电视等现代陈列手段,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

图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我们是在27号下午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要参观的是史料陈列纪念馆,参观完后,我们都有种说不出话的感觉,内心十分压抑。真的难以想象,1937年12月,对于南京和南京人民意味着什么。在日军攻陷南京的短短六周里,整个南京城无一家幸免,三分之一的房子被烧毁。据不完全统计,被屠杀的平民、战俘多达30多万以上,其中包括了一大半毫无战斗力的老幼病残弱者。尽管这段历史我们不忍去回顾,但是我们仍需铭记,而不是复仇,就如纪念馆和平大舞台的对联所言:“不为复仇誓言铭记南京历史教训,为了大爱志愿谋求世界和平永续。”唯有怀有此种胸襟,方可让世人尊重中国。而作为我们这一代祖国建设的接班人,我们需要化悲痛为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尾声
几天的参观很快结束了,然而我们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离开南京前夕,我们仿佛刚刚从那个弥漫着硝烟和斗争的时代走出来。老一辈革命者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作的不懈努力和巨大牺牲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内心,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饮水当思源,我们应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