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追寻”寒假社会实践】追寻红色足迹、肩负青春使命——记机械系研究生会赴安徽黄山、宣城、芜湖寻访调研社会实践

时间:2012-02-14浏览:1359设置

安徽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要的根据地,红军文化是皖西南地区红色旅游的主脉络;新四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抗日武装之一,在皖南留下了大量的旧址和历史故事。作为全国红色精品线路之一的安徽黄山——泾县——宣城——芜湖线凭借以皖南事变为一条主线,以红军文化、新四军文化为两大文化的“一条主线、两大文化”特色吸引了无数的追寻者。27-10日,机械系研究生许琳、李浩涌、郑涛、金子迪等人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芜湖市王稼祥纪念园、黄山市新四军军部旧址进行调研。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194010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27日,社会实践团抵达宣城市泾县,参观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并进行了献花仪式。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由入口纪念群、主题广场、主碑纪念广场、无名烈士墓四大纪念性空间序列和新开馆的“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展览馆”有机组而成。建筑纪念物采用象征和隐喻的艺术手法,完整表达了“皖南事变”这一“千古奇冤”悲壮事件的主题。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展览馆采用泛场景手法和声光电多媒体技术,逼真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七天七夜悲壮战斗的场面。

     

疾风知劲草

王稼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年轻时留学苏联五年,他被称为“红色教授”型的人物。他的英语、俄语成绩都非常突出,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

1986年,芜湖市委、市政府在王稼祥步入革命道路的起点———狮子山圣雅各中学旧址修建成王稼祥纪念园以缅怀王稼祥同志的光辉业绩,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

    28日,为了缅怀和学习王稼祥同志,实践团抵达芜湖市参观了王稼祥纪念园。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实践团依次观看了王稼祥铜像、纪念碑、事迹陈列室、藏书室,了解了王稼祥从一名普通书生到一位革命家,从一个留学生到一名外交家的传奇经历。王稼祥同志历经革命斗争的磨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考验,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高昂的革命斗志,始终坚信党的伟大事业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我们学习王稼祥同志,就应当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奋斗。

 

铁军精神

岩寺新四军军部是皖南抗日战争的重要革命圣地,素有北有延安,南有岩寺之美誉,该处也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地旧址,位于岩寺镇荫山巷的金家大院。现已经成为黄山市一处观光游览和革命文物保护基地、精神文明建设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10日,实践团抵达黄山市,参观了新四军军部旧址。旧址由前院和后院组成,前院是一个展厅,由序厅、图片展览厅、实物陈列厅、放映厅组成,展出内容包括新四军在岩寺集中新四军在岩寺的主要活动新四军东进抗日对徽州区和歙县的影响永志纪念五个部分,作为当代学生党员,我们更想通过这些遗物和图片来领略铁军的风采,感受英雄的魅力。

后院为当时新四军的会客厅以及军长叶挺的卧室。实践团队员们看到叶军长穿的蓑衣和草鞋,不禁感慨当时条件的艰苦,可正是这样的条件创造了新四军“铁军”的美誉。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一件件烈士遗物面前,大家从新四军诞生、抗战历程等方面详细地了解新四军的革命历史,对新四军将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感到由衷的敬佩。新四军战士那种无畏无惧、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抛头颅、洒热血、赴国难的爱国激情,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人。大家表示要向革命先辈和革命先烈学习,不断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我党和我军的精神发扬光大。

     

 

 尾声

虽然参观实践只有短短的3天,可一幅幅画面、一件件实物触动了每个实践团成员的灵魂,震撼着大家的心灵,告诉我们经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革命胜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三天的参观和学习活动,大家很受教育,更为之震撼。大家表示要向革命先辈和革命先烈学习,在学习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奋努力,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寻访人:机械系研究生会

文稿搜集:机械工程学系团委社会实践部

文稿编辑:“机械视点”新闻宣传中心

20122月14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