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0日,团队一行4坐乘7路车奔赴濮塘村,进行了这天的,也是整个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最后的活动——寻访马鞍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活动中,团员们怀着崇敬之情在濮塘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了瞻仰及扫墓活动,接着参观了马鞍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了解了为马鞍山的解放现出生命的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受到了深刻教育。
马鞍山濮塘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马鞍山濮塘风景旅游区王公山上,是马鞍山市唯一的一处具有较大规模的安葬革命烈士遗骸的场所,是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始建于1976年,为纪念39位在渡江战役中牺牲的无名烈士修建了纪念塔。烈士陵园内主要包括渡江战役无名烈士纪念塔、22座烈士墓、16座老红军墓、纪念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刘一鸿纪念亭等项目。
团员们早上10时许登上汽车赶往濮塘风景区,经过1个小时的车程和半个小时的步行,一行4人到达了这天的目的地——马鞍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团员们怀着深切缅怀之情,首先进入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了瞻仰及扫墓活动。在宏伟矗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面,团员们仔细阅览了碑文并集体向革命烈士默哀。默哀结束后,团员们紧接着进入纪念馆进行参观。纪念馆内图文并茂地展示着马鞍山从新文化运动到现如今这100余年时间内涌现出的革命烈士事迹。团员们在此具体了解到,烈士墓里不仅安葬有抗日英雄,渡江勇士,也长眠着勇救落水儿童的青年和年轻的消防战士。他们为马鞍山的解放和发展、为马鞍山人民的幸福安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在他们每个人身上,党的先进性都在辐射着光芒,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个团员。每个团员都表示,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敬仰。

图注一:寻访人员在阅读碑文,缅怀烈士
下午2时,参观活动正式结束,团员们乘车原路返回车站,就近找到地方休息,一边整顿调整,一边交流着这一天的思想感悟,等待着晚上9时将要载着团队离开的火车。

图注二:同学们在纪念馆前留影
第二日凌晨3点,团队一行4人回到玉泉校区,历时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正式划上了句号。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团员们深刻了解并学习了“渡江精神”,认识到勇往直前是“渡江精神”的根本要义,不畏艰难险阻是“渡江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凭着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渡江精神,解放军一路南下,挥师过江,一鼓作气将江南解放。同时,也是凭着这种渡江精神,安徽省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在解放后克服了种种困难,为把国家建设成一个繁荣而富强的国家而努力着。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正是因为要铭记历史,团队成员怀着很大的热情和崇高的敬意,开展并圆满结束本次红色寻访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团员本着向党员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水平的目的,参观并寻访了安徽3处红色教育基地。每到达一处,大家总是不论路途多么劳累,立刻拿出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参观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不仅通过学习铭记党的革命史,深化了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同时也结合各位革命老前辈的事迹,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升华了自身的思想认识,为即将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了更充分准备。
社会实践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千万渡江勇士用生命和行动凝结成的“渡江精神”已深刻烙印在每个人心中,都将怀着对先辈的敬仰之情,不畏艰险,在为祖国建设而奉献青春的道路上永勇往直前。(文:颉俊、谢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