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由机械工程1303班3名同学组成的中国黄酒文化寻访小队来到著名的“黄酒之乡”绍兴市,探寻黄酒文化。实践队员们参观中国黄酒博物馆,了解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绍兴黄酒酿造技艺的秘密,并通过问卷调查、市场调研等形式,对绍兴黄酒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与发展进行了解和规划。
了解源远流长的黄酒文化
“天下黄酒源绍兴”。作为中国黄酒文化的滥觞之所在与精魂之所驻,绍兴,无疑是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国黄酒文化的最佳去处。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为中国所独有。绍兴黄酒,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飘香,经历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酿制,其香更浓,其色愈清,其味益醇,声名远播。而到了近现代的商品社会,一切古典的审美与生活意趣都难以避免的从社会机体上剥落,黄酒文化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在“女儿红”“古越龙山”这些古色古香的名字里,我们似乎依稀能感受到飘扬千年的酒香。但我们也都明白,审美与文化的黄金时代远非现在,或许也从来只能在后辈人的想象与憧憬中存在。
图注:实践队员了解黄酒文化
参观中国黄酒博物馆
在我们的第一感觉里,黄酒博物馆不算大,更谈不上宏伟,其实是略有一点失望的。但参观时,发现博物馆对绍兴以至整个中国的黄酒文化确乎有较为翔实而又脉络清晰的梳理与介绍。参观结束后,又感觉这样的规模与体量其实刚好。黄酒就是黄酒,原原本本展现它就好。黄酒中承载着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但这种文化内核是不能被浮夸和神化的。我们没有酒神,我们也不修大庙。也许是不时见诸报端的各种文化开发乱象让我们对这次旅程有了不恰当的预估与期待,在这一点上,我们觉得绍兴人的底气与淡然令人敬佩。
图注:参观黄酒博物馆
在整个展馆中,从感觉上讲,我们最喜欢的是石器、青铜酒器展。从那些造型奇谲、略带锈迹的酒器里,我们不难体会到,在青铜时代乃至更早的石器时代的先民的生活中,酒是多么神圣的一种液体啊,需用这样的容器去承接。一年四季耕耘才得以攒下的米粒,在难以理会的魔力之下,转变成香气四溢的琼浆,痛饮一瓮,灵魂和身体都飘飘欲仙,所有的疲倦与辛酸都忘却,何等妙不可言。在滚动播放的视频资料里,我们了解到,在我国还处在原始的酋长制社会时,因为生产力低下,没有足够的余粮酿酒,酒一度成为是权力与统治的象征。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笼罩在“酒”身上的神秘色彩才得以消解。“酒”的地位下降了吗?某种程度上说是的,但酒文化却因此而得以迎来真正的灿烂与辉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不正是社会进步的方式吗?
除了酒器展,酒史馆、酒俗馆、绍兴酒文化展也都别有趣味。同时,商业开发也无处不在。手工酿酒的老师傅,聊几句也便把话题转到自酿黄酒的“推销”上;休息室的旁边,就是“古越龙山”黄酒的专销店。不过,没有强制性的购买要求与聒噪的导购,这样的商业开发是合理的,也是我们情绪上能接受的,是在当今时代黄酒匠人维持产业发展、扩大黄酒影响力的必由之途。
畅想黄酒发展之路
参观结束,我们认识到,黄酒博物馆并没有迫切的推销自己“野心”。作为旅游景点,其更多的是作为绍兴游中的一片拼图而存在的,相对而言缺乏作为独立景点的吸引力。但与其他景点组合在一起,相映成趣,具有独特的参观和学习价值。
这既是基于现实考量的理性自我定位,也是在商品化社会里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商业智慧。黄酒文化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成为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黄酒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世俗文化,商业开发远称不上焚琴煮鹤,但也不能放任其自流。黄酒文化,一部分属于匠人,一部分属于商人;一部分属于传统,一部分属于现代。
黄酒要普及,机器化生产不可避免;要保持文化的传承与活力,古法与古韵不能丢。产业与文化如何协调发展?我们身为浙大学子又能为这样的难题提供怎样的帮助?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也将开展进一步走访与调研。
愿芬芳千年的酒魂,永不弥散。
图注:实践队员进行黄酒文化问卷调查
机械工程赴绍兴社会实践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