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感恩浙大,师生一往情深 —— 我院校友翁振涛父子艰苦创业,接力回馈母校

时间:2014-12-24浏览:5287设置

翁振涛:

原宁波华液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创始人,现宁波千普机电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浙大EMBA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市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电液比例控制技术、变频微机控制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曾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十大发明之星,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橡胶机械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人物奖等。长期热心于慈善事业,先后在浙江大学设立华液奖教金、千普华液奖励基金,在宁波市设立华液奖教金、母亲爱心扶贫基金等。

在二零一四年三月的最后一天,机械系师生一行三人如期到达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在风景秀丽的东钱湖畔,千普华液集团依山而建,一排排厂房在群山映衬下显得十分安详,而轰鸣不止的制造工厂却正是隐藏在这片宁静之中。

1:华液公司一览

翁振涛先生的办公室宽敞明亮。有书,不多,也并不刻意堆砌。书橱里除了文件,更多的则是液压专业和公司管理之类的书籍。室内除了办公桌、沙发等必备用具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摆设。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挂在房间正中窗户两侧的两张合影,进门一眼就能瞧见,其中一张就是翁先生早年和浙大机械系凌俊杰教授一起工作的场景。我们就是在这里拜会了翁先生本人。翁振涛先生气质儒雅,和蔼可亲,着装大方朴素,头发略显花白,更像是有学者风范的教授。甫一见面,翁先生几句话就显出平易近人之感,很快就消除了众人的拘谨。寒暄过后,我们从翁先生的求学生涯开始聊了起来。

2:翁振涛先生

大学:求知若渴,师生情深

1977年,由于文革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时年十八岁的翁先生正是借此转机,在1977年冬天,以应届生身份顺利考入浙江大学液压传动专业。彼时的浙大,办学条件远不如今日。然而,十年不读书,知识的长期断层让能够重新进入大学的这一代人无比珍惜求学机会。翁先生当年所在的班级共36人,年纪最大的34岁,最小的16岁,几乎所有人都非常努力。大家求知若渴,只争朝夕,尽力弥补十年所失,学习真是到了拼命的地步。“每天早上一定在六点之前起床,在玉泉植物园,拿着单词本,一边跑步一边背单词。中午没有午休。到了晚上也不熄灯的,一般要学习到十一点多。星期天也很少游玩,整个校园都这样,一天巴不得24个小时都读书,那种状态现在很难想象了。”翁先生提起当年在浙大学习生活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在浙大玉泉度过的第一个夏天,翁先生住在七舍,没有风扇,杭州的夏天十分难熬。同学们刚开始还能睡在走廊过道里,后来实在受不了,“人都是浸在汗中,还停水”,根本没办法睡着。大家夜里就跑到理科部行政楼楼顶。女同学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和男同学一起抢楼顶的空地。用水把楼板冲凉了,地下铺上凉席,中间拉一块布帘隔开,男生在男生的地方,女生在女生的地方,晚上就这么睡觉。因为教室太热,没有风扇,又没有通风口,刘丹校长(原浙大名誉校长,在浙江大学工作38年,长期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人)的夫人去监考,刚进去不久就晕倒了。即便条件如此艰苦,翁先生学习的热情也不曾消减。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同时,翁先生还选修了五十多门课,三门外语,如饥似渴,以至于斯。“我到现在还记得液压所盛敬超教授的板书,严谨、规范,就像印上去的一样。还有林建亚教授和凌俊杰教授上的课,好象到现在还在耳边回响!”翁先生对当时上课的老师们印象深刻,“不知道你们大学是怎么上的,反正我们那会儿上课,都是腰杆笔笔挺直的,生怕漏掉一个字。”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下,老师课堂讲授效果极佳,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一直十分努力的翁先生,成绩也是十分出色。

翁先生在浙大读书期间,那几届的师生关系在日后也一直传为美谈。当时,作为翁先生班级实验教师的路甬祥,既要在带着液压班的学生们做实验,还要为出国留学进行德语学习。三个月内德语需要从零基础到熟练掌握,同时还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这种压力使路老师难免无暇兼顾自己年幼的儿子。路老师当时也住在七舍,他们一家住在走廊的这头,过道就是厨房,学生们就在另一头。翁先生和同学们看在眼里,主动轮流帮路老师带孩子。“我们和老师的关系,既是师生,又是朋友。”那时的老师和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还有凌俊杰教授,他们夫妻俩都是液压所的教授,我把他当父亲一样,非常敬重,凌老师为人、处事、治学十分严谨,对名利又很淡泊,对学生也很好。”翁先生工作以后,因岳父病危来杭州住院,他和夫人两人就借住在凌教授家里。“他们求是村的房子很小,还接待我们。我和我夫人去了,他们忙前忙后……”说到此处,翁先生转向他的儿子翁之旦:“当时好像有你了吧?还是抱着你去了,那个周奶奶,对你特别记得。”凌俊杰教授并非翁先生的毕业实习导师,但是,用翁先生的话来说,即使是课程导师,“师生关系也是好得一塌糊涂”。

正是在求学期间铸就的坚实理论和无比融洽的师生关系为翁先生的事业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创业:遍尝艰苦,终谱华章

1982年,翁先生以优异成绩从浙江大学毕业。作为文革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那时候的话叫做“国家干部,全民单位”,分量不轻,找个好单位根本不在话下。然而,翁先生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通过申请才能回宁波老家的注塑机厂工作。没想到,在宁波注塑机厂工作不到三个月,劳累过度的翁先生就因心肌炎住院一个多月。即便如此,半年以后,翁先生依然成为了厂里液压方面最权威的技术员。那时,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和眼光也十分之高,翁先生刚进工厂,遇到机器振动、消叫、冲击等问题,马上就被叫去解决。厂里对翁先生这个大学生的看法是,这类问题你是必须得搞定,你还是浙大液压毕业的呢,整个厂就你一个!“倒还真能搞定!”翁先生十分自豪地说。在如今刚毕业的本科生看来,刚进企业就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核心,真是不可想象,也很难实现。翁先生说:“这正是得益于在浙大液压专业的扎实学习和充足的知识储备。”因此,虽然刚刚参加工作,但翁先生解决起技术问题来却能得心应手,“液压问题就找小翁”,这是厂里同事对翁先生最好的认可。翁先生在宁波注塑机厂工作仅三年,离职后却为企业留下了丰厚的技术遗产,他设计的系统,在十几年之后还在为企业继续创造价值。

从1982年毕业到1993年创办华液,十年之间,虽然几经坎坷浮沉,身体又几度不适,翁先生在液压行业的探索始终未曾停止。他从国有单位宁波塑机厂辞职后,于1986年开始在乡镇企业东海液压所担任所长,此后三年,翁先生得以将精力投入到液压元器件的研发上。1989年,想“做些事情”的翁先生,感到在别人的管理下束缚太多,很难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能量,思虑再三,翁先生走上了自己创业的道路。在创办华液之前,翁先生办过镇海四达塑料厂,与好友办起了江北四达液压件厂……1992年,他参加毕业十周年同学聚会时,几个同学听说他在办公司,都非常感兴趣,纷纷表达了合作意愿,于是翁先生创办了中外合资的法克机电有限公司。然而由于经验不足,一年以后,公司却“亏得一塌糊涂,几乎到了要关闭的地步……”

从下海至今,前后奔波七八年,翁先生的事业却再度陷入困境!“合起来搞嘛,大家很难统一,我想我只能自己来搞。但又没钱,当时银行也很难借到钱。这时候又是我们浙大的老师借给我的‘第一桶金’。”翁先生毕业之后,和机械系的凌俊杰教授一直保持着专业和生活上的联系。凌教授获知翁先生办厂缺钱的事情后,主动牵头为其募集资金。1993年,浙大教师们的工资还很低,但机械系的好多教员还是集体出资,凑了29万元给翁先生。“那个时候几十万块钱算很多了,我当时是个小青年,啥都没有,没资产没资本,老师们能借给我,一个是对我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对凌老师的信任,因为是他张罗的嘛!”凌教授和机械系老师们的帮助无异于雪中送炭,解决了翁先生的燃眉之急!翁先生用这笔钱买下江北四达液压件长合作方的股份,将法克和四达两个厂合二为一,开始独立经营以液压元件为主导产业的专业公司。这个公司即为千普华液的前身。

1995年,宁波华液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成立,此后,华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公司规模、产品研发、销售利润各个方面都实现了突破。1997年,华液明确以“液压元件为基础,整机为方向”的发展战略,投资橡机规模生产线,打造整机产业链。1998年,公司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橡胶注压成型机,填补了橡胶机械工业的一项空白。2004年,华液公司架构调整,成立控股总公司宁波千普机电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拥有宁波华液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宁波千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宁波华普工业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分别经营液压、整机、电控三大业务。2008年,公司位于宁波东钱湖畔的横溪厂区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公司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千普机械、华普工控先后迁入新厂区,几家企业与华液一起汇集成涵盖机电液产业链的高科技企业雄居横溪,形成机电液三位一体的强劲发展势头……

3:翁振涛先生及其子翁之旦先生

回馈:感恩母校,再创辉煌

1997年,翁先生还清欠款,公司销售规模算是刚打开局面,有了少许利润,但他已经在考虑回报机械系的老师们了。而翁先生的家人和朋友也都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于是翁先生主动联系机械系商议设立奖教金事宜,机械系的党支部书记邱敏秀老师去华液公司参观,看到华液当时占地才3亩的小厂区,开玩笑地对翁先生说:“小翁啊,你厂子这么小,钱还拿不拿的出来哟?”翁先生笑着说:“每年给我们机械系的教师们五万块钱,我还是拿得出的!”1997年,华液奖教金在浙大机械系正式设立。那时,浙大老师们的经济收入还不高,普通教师的工资仅有3位数。这五万块奖教金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翁先生很高兴地看到,以凌俊杰老师为代表的这些曾经培养过他、帮助过华液的母校老师们,在华液奖教金的资助下,生活总算有了些许改善,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都投身到中国的液压事业上了。

就这样,以奖教金为契机,翁先生也和机械系保持了长久而广泛的交流和联系。十年后,老师们的收入翻了几番,翁先生又想起了机械系一些贫寒的研究生们,所以在2007年,翁先生又增设了华液奖学金,并赞助在杭州举办的流体传动与控制国际会议,千普华液奖励基金额度提高到了100万元。除了在浙大机械系设立基金,翁先生还在宁波当地教辅室设立“华液奖教金”,奖励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和成绩优秀的学生;捐赠100万元设立“母亲爱心扶贫基金”……饮水思源、富而思进,翁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企业家的楷模。

然而,华液和浙大机械系的交流和融合远不止于此。除了设立奖教金之外,华液多次承担浙江大学机械系5个课题组的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试制。在校企联手为国家装备制造业贡献力量的同时,华液也逐步走到了行业的前列:年平均开发新产品5项,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水平为国际先进;多个科研成果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曾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行业优秀新产品奖。

“我最近几年最大的公益也好,慈善也好,都在浙大。”2001年,华液与浙大合作创建国家电液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此后又直接捐助250万元支持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机械系新大楼的建设,并大力支持了机械系众多的预研项目。此外,翁董的儿子翁之旦先生本科就读于燕山大学,研究生考入了浙大机电所,师从陶国良教授开展气动技术的研究,毕业后回到华液,协助翁总进行公司管理的同时,担当起了华液高端气动元件研发的重任。如今,他们父子二人携手回报校情师恩,这在浙大机械系的校友群体中,无异于一大亮点。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翁先生以其务实、谦逊、真诚、自信的企业家形象深深感染了我们。在我们看来,翁先生不仅仅是企业的管理者,更是一名学者型的企业家。无论是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还是辞职后自己艰苦创业,他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永无止境。采访的最后,笔者请翁先生为浙大和机械系的学子们送句寄语,翁先生温和地一笑,随即说道:“文凭只是一个敲门砖,走上社会最重要的还是你的能力。踏踏实实做人做事,一辈子都受益匪浅。”想必这也正是他的亲身体验。

结语

如今的千普华液集团,继续和浙大机械系保持着深入的联系。作为校企合作产生长远效益的典范,翁先生一直强调自己因在浙大所学受益匪浅。得益于在校期间鱼水交融的师生关系,翁先生也一直力所能及地主动回馈着浙江大学的培养之恩,回报着机械系帮助过他的老师们。这对当下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将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笔者也相信,华液在翁董带领下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华液和机械系师生的良好关系,也是浙大校友群体的一笔宝贵财富,必将传为佳话。

图注:翁家父子与机械系师生合影


机械工程学系校友分会 供稿

(文/图:胡双 王芳官)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