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分享升华——我的红色团日之旅”主题活动专题报道一 传承求是精神,体味忧国情怀 ——记求是书院、郁达夫故居、龚自珍纪念馆寻访活动 【红色巡礼】求是书院是浙江大学的前身,位于杭州上城区大学路3弄5号。杭州知府林启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初名求是书院,几经更名,1928年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旧址普慈寺,现存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通面宽 “求是书院”的创办就孕育着“求是精神”。创办之初, “勤”“诚”之风渐然蔚成。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随着社会变革,求是书院经历了求是书院——求是大学堂——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浙江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虽仅有18年,但师生们“勤”“诚”之风孕育并逐渐形成了“求是”学风。 郁达夫故居位于杭州大学路场官弄63号,是1933年4月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故居由当时学人 龚自珍纪念馆 位于杭州城东马坡巷16号小米园内,占地六百多平方米,1990年开馆。纪念馆 建于清末,属中式宅院,为清代桐乡人汪维所建“小米山房”,俗称“小米园”。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出生于马坡(婆)巷。龚自珍(1792-1841),道光九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学务博览,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革图强,“以朝章国政世情民隐为质干”,“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龚自珍虽自11岁随父亲去京,久居在外,归杭次数不多,但对家乡眷恋之情在诗中时有流露,“从此与谁谈古外,马婆巷外立斜阳”。1988-1989年,小米园整修后作为龚自珍纪念馆。馆占地约 【寻访报道】 感受求是精神,重沐治学惠风 春雨阵阵,难掩朝圣之心。在这样一个细雨纷纷的日子,我们来到了求是书院,来感受老浙大的精神,来朝拜先贤的智慧。 位于杭州大学路上的“求是书院”是浙江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也是浙江大学的“老祖宗”,在浙江教育史上有一定意义。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沧桑变换,虽已不再是人声鼎沸之地,但是他所代表的精神却是一直在影响着现在的浙大人,不断的拼搏奋斗,不断的创新求进。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一行5人才踏上了这次的红色之旅,来参观这个在浙大人心目中有着非凡地位的书院。 一进入正门,上方悬挂的“求是书院”四字匾额,让我们心中的那种求是精神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学校的称谓几经改变,不变的是师生们所共同形成的“求是”学风,她源源流长,延至今日的浙江大学,而且进一步弘扬光大,逐渐升华为“求是精神”,成为浙江大学的精神瑰宝、师生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在书院旧址中,收藏着老书院的一些珍贵文物,看着这些先辈们用过的物件,想象着他们刻苦学习的样子,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把作为一个浙大人努力奋斗的想法。 图注:随访成员参观求是书院内陈列品 风雨茅庐的前世今生 郁达夫故居有一副深藏闹市,遗世独立的样子。我们依靠住在故居旁边的一位好心女士的帮助才找到了那里。据她说故居现在已经租给一个剧组作为办公的场地。本以为不能顺利进入故居参观,可是推开门之后该影视公司的接待人员居然十分热情,不但允许我们进入参观还为我们做了一些介绍。郁达夫的物件所剩无几,因为几乎所有的遗物都运往了郁达夫的故乡——富阳,文人昔日的家几乎没有了昔日的味道,这让我们不免有些失望,可是郁达夫的小院基本没有被改动过,应该还保留着主人的一些气息和风骨。 想到 图注:在风雨茅庐前 忧国忧民 矢志不渝 龚自珍纪念馆算是保存的比较完好,一门独户于小区里完整的留存着。里面对主人的生平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还放置了龚自珍生平最爱的“箫”和“剑”,想来他也是“一箫一剑走江湖”了。 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龚自珍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他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我们一行成员认真参观了纪念馆内的陈设,对其中的清末和民国出版的龚自珍的著作进行了仔细的观看和讨论,对他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忧国忧民的心灵内涵敬佩不已。 图注:成员在龚自珍纪念馆 【采访札记】 随访过程就好像重温曾经学过的历史知识,我感受到的,多半不是愤怒和震撼,而是一些感动。回校后大家还在一起交流了感受和想法。随访成员王威说:“他们作为中华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从他们的生活过往和生平事迹中,我们更加加深了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国度的公民应有的自豪。虽然这次的活动时间很短,但是它在我心中产生的影响,会鼓舞我继续为着伟大的理想而奋斗。” 陆彬坦言:“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先辈们所共同形成的“求是”学风,她源源流长,延至今日的浙江大学,而且进一步弘扬光大,逐渐升华为“求是精神”,成为浙江大学的精神瑰宝、师生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还增添了我们作为浙大人的自豪感,和我成为一个对浙大有贡献的人的决心。”陈小龙谈及故居保护的问题,他说:“几处地方走过之后,发现他们有些共同之处:身居闹市、地隅狭小、无人问津。我想,身处闹市和地方狭小或许是先天客观原因造成的,但是由于深藏闹市、不易找寻或加之政府宣传教育不够完备导致的无人问津就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了。革命先辈之气节和文人风骨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需要整体认同和传承吧。” 求是书院掩映在林立的大楼和繁华的街道之间,只从路口经过可以匆匆地撇过一眼,只有两座建筑存留在那里,不知经过了多少次修缮,原来的面貌依稀可见。求是书院的牌匾赫然高悬,当年的精神景从的情景可以想象出来,昔日的书声不再,只留下脚底的方砖清辉和数只旧人遗留下的物件,别的就没有了,后院的两只鹅在打情骂俏,为书院添了唯一的生机。 郁达夫故居更是深藏闹市,不理世人的样子。我们依靠住在故居旁边的一位好心女士才找到了那里。她说故居现在已经租给一个剧组作为办公的场地。还好该影视公司的接待十分热情,不但允许我们进入参观还为我们做了些介绍。只是郁达夫的物件所剩无几,文人昔日的家被公司改造地充满了商业气味,不免有些失望,于是我们匆匆地离开了。 龚自珍纪念馆算是保存的比较完好,一门独户于小区里完整的留存着。里面对主人的生平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还放置了龚自珍生平最爱的“箫”和“剑”,想来他也是“一箫一剑走江湖”了。 几处地方走过之后,发现他们有些共同之处:身居闹市、地隅狭小、无人问津。我想,身处闹市和地方狭小或许是先天客观原因造成的,但是由于深藏闹市、不易找寻或加之政府宣传教育不够完备导致的无人问津就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了。革命先辈之气节和文人风骨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需要整体认同和传承吧。 机械制造10硕第一、二支部供稿 (图:陆彬/文:陈小龙 黄晖)